在人工智能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,AI 绘画、AI 文案、AI 音乐等内容大量涌现,为商业领域带来全新创作模式与营销手段。然而,当企业将 AI 生成内容投入商用时,版权归属不明、侵权风险暗藏等问题接踵而至。广东道从律师事务所结合现行法律规定与司法实践,为您深度解析 AI 生成内容商用的法律边界,助力企业规避法律风险。
一、AI 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:法律尚未明确的灰色地带
现行《著作权法》规定,作品需由 “人类作者” 创作才能获得版权保护,而 AI 生成内容的创作者究竟是开发 AI 的程序员、使用 AI 的用户,还是 AI 本身,在法律层面尚无定论。目前司法实践中,主要存在三种观点:
- 归属于用户:若用户在 AI 生成过程中,通过输入特定指令、筛选修改等方式,对生成内容进行实质性创作干预,部分法院倾向于将版权赋予用户。例如某广告公司使用 AI 生成广告语时,通过反复调整关键词与创作方向,最终形成具有独特创意的文案,该文案版权可能归属于广告公司。
- 归属于 AI 开发者:当 AI 系统在设计时已内置创作逻辑与算法,生成内容是 AI 基于预设程序运行的结果,开发者可能主张对内容享有版权。但这一观点面临争议,因为开发者并未实际参与具体内容创作。
- 不享有版权:部分学者认为,AI 生成内容不符合 “人类创作” 要件,不能作为作品受到著作权法保护,任何人都可自由使用。不过,这种观点可能导致创作者积极性受挫,也不利于市场秩序稳定 。
二、AI 生成内容商用的侵权风险判定
企业将 AI 生成内容用于商业用途时,若未经合法授权,极易引发侵权纠纷,常见侵权情形包括:
- 侵犯他人在先版权:AI 训练数据若包含未经授权的受版权保护作品,基于此生成的内容可能构成侵权。例如,某 AI 绘画工具使用大量未授权的知名画家作品进行训练,用户利用该工具生成的画作商用后,可能需与工具开发者共同承担侵权责任。
- 违反 AI 使用协议:许多 AI 平台在用户协议中明确规定,生成内容仅限个人使用,若企业擅自将其用于商业广告、产品包装等,将构成违约与侵权。如某文案生成平台用户协议禁止商用,而企业无视规定用于宣传物料,需承担赔偿责任。
- 引发不正当竞争:通过 AI 生成内容恶意模仿竞争对手的产品设计、品牌标识等,扰乱市场秩序,除承担版权侵权责任外,还可能违反《反不正当竞争法》。
三、AI 生成内容商用的合规使用指南
为降低 AI 生成内容商用的法律风险,企业可从以下方面规范操作:
- 明确版权归属条款:在与 AI 平台合作或使用开源 AI 工具时,务必查看服务协议,明确生成内容的版权归属。若协议未作规定,建议通过补充协议与平台方约定版权归属,确保商用合法性。
- 确保训练数据合法:若企业自行训练 AI 模型,应确保使用的训练数据来源合法,避免使用未经授权的受版权保护作品。可优先选择公开版权、已获授权或无版权争议的数据进行训练。
- 保留创作过程记录:在使用 AI 生成内容时,保存输入指令、修改过程、筛选记录等数据,用以证明自身对内容创作的实质性贡献,为后续版权归属认定提供证据支持。
- 进行侵权风险筛查:在将 AI 生成内容投入商用前,利用版权检测工具或委托专业机构,对内容进行侵权风险排查,确保不侵犯他人在先权利。
四、典型案例警示
案例一:某游戏公司使用 AI 生成游戏角色形象,因训练数据包含未经授权的动漫人物素材,被原作者起诉侵权。法院经审理认为,游戏公司无法证明训练数据合法来源,需赔偿原作者经济损失及合理维权费用共计 80 万元。
案例二:某自媒体团队通过 AI 生成文章用于商业推广,未对内容进行实质性修改,被认定为生成内容缺乏独创性,不享有版权。其他自媒体转载该文章后,引发多起版权归属纠纷,团队声誉与经济利益均遭受损失。
在 AI 技术与商业深度融合的时代,厘清 AI 生成内容商用的版权归属与合规边界至关重要。广东道从律师事务所拥有专业的知识产权法律团队,可为企业提供 AI 版权合规审查、侵权纠纷处理等一站式法律服务。若您在 AI 生成内容商用过程中遇到法律问题,欢迎随时咨询,我们将为您提供精准的法律解决方案,护航企业创新发展。
立即联系我们:
广东道从律师事务所
官网:www.gddaocong.com
服务热线:0757-83131775
地址: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新城T15栋12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