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日常生活的消费场景中,从餐厅的 “谢绝自带酒水”,到健身房的 “办卡概不退费”,再到电商平台的 “最终解释权归商家所有”,消费者总会不经意间遭遇各种不合理条款。这些条款看似只是消费过程中的小插曲,实则可能严重侵犯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广东道从律师事务所凭借丰富的法律实践经验,为您深入剖析商家不合理条款的本质,并提供专业的应对策略,助力您在消费过程中更好地维护自身权益。
一、商家不合理条款的常见类型及法律定性
(一)格式条款中的不合理内容
格式条款是商家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,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消费者协商的条款。许多不合理条款都以格式条款的形式出现。例如,一些商场在促销活动中设置 “特价商品,不退不换” 的条款。从法律角度来看,根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》(以下简称《消法》)第二十四条规定,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不符合质量要求的,消费者可以依照国家规定、当事人约定退货,或者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、修理等义务。没有国家规定和当事人约定的,消费者可以自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内退货;七日后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,消费者可以及时退货,不符合法定解除合同条件的,可以要求经营者履行更换、修理等义务。因此,“特价商品,不退不换” 这类条款,在商品存在质量问题时,明显排除了消费者依法享有的退货权利,属于不合理的格式条款,应认定为无效。
再如,某些培训机构在合同中规定 “学员因个人原因无法上课,学费不予退还”。该条款未区分学员无法上课的具体情形,即使是因不可抗力等不可预见、不可避免的原因导致无法上课,学员也无法退费,这不合理地加重了学员的责任,同样属于无效的格式条款。
(二)限制消费者权利的不合理条款
部分商家通过设置条款限制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。比如,餐饮场所的 “谢绝自带酒水” 条款。消费者进入餐厅消费,在选择就餐服务的同时,也享有自主选择酒水等商品的权利。商家强制要求消费者只能购买店内酒水,限制了消费者的自主选择权,并且可能存在店内酒水价格过高,导致消费者无法进行公平交易的情况。根据《消法》第九条规定,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的权利。消费者有权自主选择提供商品或者服务的经营者,自主选择商品品种或者服务方式,自主决定购买或者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、接受或者不接受任何一项服务。消费者在自主选择商品或者服务时,有权进行比较、鉴别和挑选。以及第十条规定,消费者享有公平交易的权利。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者接受服务时,有权获得质量保障、价格合理、计量正确等公平交易条件,有权拒绝经营者的强制交易行为。“谢绝自带酒水” 条款违反了上述法律规定,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。
还有一些美容美发店推出的 “充值卡余额不能退” 条款,强制消费者只能在店内消费完余额,限制了消费者对自己财产的处分权,剥夺了消费者要求退还剩余款项的权利,同样属于不合理条款。
(三)免除商家责任的不合理条款
商家为了规避自身责任,常常会设置一些免除责任的条款。例如,快递公司在快递单背面印有的 “因不可抗力、货物自然性质或合理损耗造成货物损失,本公司不承担赔偿责任”,该条款看似合理,但部分商家会故意扩大 “不可抗力” 的范围,将一些本应属于自身管理不善导致的问题也归结为不可抗力,以此逃避赔偿责任。同时,对于货物在运输过程中因快递公司的过错导致的损坏或丢失,仅以自然性质或合理损耗来免责,明显免除了自身应承担的主要责任,不符合法律规定。根据《消法》第十一条规定,消费者因购买、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受到人身、财产损害的,享有依法获得赔偿的权利。此类不合理的免责条款应属无效。
又如,一些酒店在住宿须知中规定 “贵重物品请自行妥善保管,如有遗失,酒店概不负责”。酒店作为提供住宿服务的经营者,对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负有一定的保障义务。简单地以这样的条款免除自身对消费者贵重物品遗失的责任,是不合理的。若酒店未能尽到合理的安全保障义务,导致消费者贵重物品遗失,酒店应当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。
二、遭遇商家不合理条款时的应对措施
(一)与商家协商沟通
当发现商家存在不合理条款时,首先可以尝试与商家进行友好协商沟通。在沟通时,消费者应保持冷静,清晰地指出商家条款存在的不合理之处,并引用相关的法律法规,说明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。例如,在遇到 “特价商品,不退不换” 的情况时,可以向商家说明根据《消法》的规定,即使是特价商品,在存在质量问题时也有权退货。在与商家协商过程中,要注意保留好相关的沟通记录,如聊天记录、通话录音等,以备后续维权使用。
如果商家意识到自身条款的不合理性,愿意进行调整或解决问题,消费者可以与商家达成书面协议,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,确保问题得到妥善解决。但如果商家态度强硬,拒绝协商或协商无果,消费者则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措施。
(二)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
- 消费者协会:消费者可以拨打 12315 热线或通过全国 12315 平台向消费者协会投诉。在投诉时,要详细说明消费的具体情况,包括消费时间、地点、商家名称、不合理条款的内容以及自身权益受到侵害的情况等。消费者协会会根据消费者提供的信息进行调查,并与商家进行沟通协调,促使商家解决问题。消费者协会虽然不具有强制执法权,但通过其调解和舆论监督等方式,往往能够有效地推动商家改正不合理条款,维护消费者的权益。
- 市场监督管理部门: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有权对商家的经营行为进行监督管理。当消费者遭遇商家不合理条款时,也可以向当地的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。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接到投诉举报后,会依法对商家进行调查,如果查实商家存在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,将依法对商家进行行政处罚,责令商家改正不合理条款,并对消费者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。例如,对于设置不合理格式条款的商家,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可以根据《合同违法行为监督处理办法》等相关规定进行处罚。
- 其他相关部门:根据不同的消费领域,还可以向其他相关部门投诉举报。如在网络消费中遇到问题,可以向网信部门、通信管理部门等反映;涉及价格欺诈等问题,可以向价格主管部门投诉。
(三)通过法律途径解决
如果与商家协商不成,且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后问题仍未得到解决,消费者可以考虑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权益。具体而言,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。在起诉前,消费者需要准备好充分的证据,包括消费凭证(如发票、收据、订单等)、商家不合理条款的相关证据(如合同、店堂告示等)、与商家沟通的记录等。在诉讼过程中,消费者可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,要求法院认定商家的不合理条款无效,并要求商家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,如退还费用、赔偿损失等。
此外,对于一些涉及众多消费者权益的不合理条款问题,还可以通过公益诉讼的方式解决。公益诉讼可以由法律规定的机关和有关组织提起,通过公益诉讼,不仅可以维护个别消费者的权益,还能够对商家的违法行为进行监督和纠正,保护广大消费者的共同利益。
三、消费者预防遭遇不合理条款的建议
(一)提高法律意识,增强防范能力
消费者应主动学习《消法》《民法典》等相关法律法规,了解自己在消费过程中享有的权利和应承担的义务。只有熟悉法律知识,才能在消费时敏锐地识别出商家的不合理条款。例如,了解了《消法》中关于消费者退货权的规定,就能够判断出 “特价商品,不退不换” 等条款的违法性。同时,消费者还可以关注一些法律资讯平台、参加普法宣传活动,不断提高自己的法律素养,增强防范不合理条款的能力。
(二)仔细阅读合同条款,谨慎签订合同
在进行消费,尤其是涉及金额较大或服务周期较长的消费时,如购买房产、办理健身卡、签订培训合同等,消费者一定要仔细阅读合同条款。对于一些模糊不清、含义不明的条款,要及时向商家询问,要求商家进行明确解释。不要因为急于消费或商家的催促而草率签订合同。如果发现合同中存在不合理条款,要坚决与商家协商修改,在不合理条款得到妥善解决之前,不要轻易签订合同。例如,在签订健身卡合同时,要仔细查看关于退费、转让等方面的条款,避免陷入 “办卡概不退费” 等不合理的约定。
(三)保留消费凭证,维护自身权益
消费凭证是消费者维护自身权益的重要证据。在消费过程中,消费者要养成保留消费凭证的好习惯,无论是购物小票、发票,还是电子订单、支付记录等,都要妥善保存。这些凭证不仅可以证明消费行为的发生,还可以在出现纠纷时,作为向商家主张权利、向相关部门投诉举报以及向法院提起诉讼的重要依据。例如,当消费者购买的商品出现质量问题,要求商家退货时,购物小票和发票可以证明购买的时间、地点和商品价格等信息,有助于顺利解决纠纷。
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遇到各种问题,其中商家的不合理条款是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常见情形。广东道从律师事务所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,能够帮助广大消费者更好地了解不合理条款的相关法律知识,掌握有效的应对措施。当您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,不要选择沉默和忍受,要勇敢地运用法律武器,维护自己的正当权益。如果您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遇到任何法律问题,欢迎随时联系广东道从律师事务所,我们将为您提供专业、高效的法律服务。
立即联系我们:
广东道从律师事务所
官网:www.gddaocong.com
服务热线:0757-83131775
地址:佛山市禅城区智慧新城T15栋12楼